导读:3月6日,中核董事长孙勤向媒体证实,公司争取年内完成IPO(公开募股),融资目标为100亿-200亿元。同一天,从中广核传出消息,公司正谋划今年第三季度在香港上市,融资规模约为20亿美元。两个核电大佬之间的竞争再次升级。
仪表网讯 两会中“开工一批核电”的提法,让中国核工业集团(简称“中核”)和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两个核电大佬之间的竞争有了进一步升级。
有意思的是,3月6日,中核和中广核掌舵者都对外宣布要重启已经搁置许久的上市计划,此前在国内核电项目、铀资源以及国外项目竞标等各方面都显示出两者激烈竞争的局面,如今恐将在资本运作领域再次燃起战火。
抢滩年内上市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开工一批水电、核电”的提法引起业界关注。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这并非意味着核电全面加速,因为并未说将审批新项目,只是原来获批停建的项目将有一部分开工。
虽然核电加速发展仅是苗头显现,但核电大佬纷纷筹措“粮草”进行备战,尤其是中核与中广核颇为迫切。
3月6日,中核董事长孙勤向媒体证实,公司争取年内完成IPO(公开募股),融资目标为100亿-200亿元。
孙勤称市场化是中核集团今年发展的主要方向,除核电优良资产IPO之外,还计划将核燃料业务进行整合,时机成熟后将核燃料业务板块也推向资本市场。
查阅证监会管网会发现,中核正准备在上交所上市,已经聘请中信证券和瑞士银行作为承销商,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当中,相关融资方案已经提交给证监会。
有意思的是,同一天,从中广核传出消息,公司正谋划今年第三季度在香港上市,融资规模约为20亿美元。早前的版本是“A H”两地上市。
实际上,中核早在2010年便开始筹备上市,而中广核早在2009年便传出试图借壳上市的消息,但是时至今日两者的上市之路都并不顺利。
卓创资讯新能源分析师王晓坤说,两大核电企业再次老话重提冲刺上市,是出于开拓融资渠道方便融资的考虑,这反过来也说明了它们都“缺钱”了,为了更好地发展,上市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引人关注的是,以前中核与中广核有着多方竞争,如今都想在同一年再次冲刺上市目标,可见其竞争进一步升级,扩大到了资本市场。
多年缠斗
虽然在建国初期就诞生的中核眼里,中广核是“后起之秀”,但是中核的老大地位却在近年来受到撼动。
中广核成立于1994年,原名为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其不仅成立较晚,而且从名字中可见是一家地方性质企业,其体量显然远远逊色于中核,而且中广核成立时中核还持有其45%的股份,但国务院规定中核集团不能参与分红,结余利润用于中广核的滚动发展,以带动后续核电站的建设。
一位中核集团内部人士说,随着大亚湾核电站的成功建设和运营,中广核以核养核模式得以发展,如今已在手并获批的核电项目中广核多,中核次之。而沿海核电站建设已经被中广核垄断了。
如今中广核在手核电项目多在沿海,包括大亚湾、岭澳、阳江、红沿河和广西防城港等,而中核筹建的却多在内陆,除了海南和秦山等少数几个属于沿海核电站,湖南桃花江、江西瑞金等项目都在内陆。
实际上转折性变化事件发生在2012年9月,彼时国务院同意中广核股权关系调整为国资委持股82%、广东省持股10%、中国核工业集团持股8%。这一调整被中广核视为公司发展“里程碑”事件之一。2013年4月,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正式更名为中国广核集团。显然中广核已经从地域性的企业跃居为核电业大佬。
不仅如此,2012年,随着新疆萨瓦甫奇铀矿探矿权花落中广核,国内铀矿资源由中核独有的格局被打破。
另外,上述中核内部人士透露,中核、中广核的技术是各自独立拥有的,即使中核技术人员跳槽到中广核,也必须先辞职然后才可办理中广核的入职手续。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不仅国内项目建设上中核与中广核竞争激烈,而且在以前“走出去”时也发生了互相压价、恶性竞争的现象。比如巴基斯坦、英国和法国等核电项目竞标时,两者争斗得厉害。
据悉,2012年中核与中广核作为竞争对手分别联合美日和法国竞标英国一个核电项目。而去年底外媒消息称,中核承诺给将耗资95.9亿美元的巴基斯坦核电项目提供至少65亿美元的贷款,该核电项目将建成两座1100兆瓦的反应堆。
林伯强表示,从企业规模上来看,依然是中核大,而中广核次之,只是近年来中广核发展速度较快,其体量小有增量就颇为明显。
“中广核与中核相比,中广核成立较晚负担较轻,主要做核电,管理上较为透明,是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而中核由于涉及核电、燃料等多个板块,企业结构庞大臃肿,历史负担较重,”上述知情人士坦言,“单论盈利能力,中核已经不如中广核。”
由争斗变为“竞合”
如今虽然中核与中广核都重新祭出上市大旗,但是两者间的关系开始从单纯争斗变为“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中广核与中核在核电上是竞争关系,在燃料上是合作关系。”中核内部人士说。
早在2012年底,有消息称,中核与中广核合资成立核燃料公司,试图在核燃料领域里共同发展。
知情人士表示,这背后有政府意志的影子,中广核实际上在国外有铀矿方面的合资企业,但是为了让国内核燃料有进一步发展,所以选择与中核合资建厂。
不仅如此,在“走出去”战略上,两大核电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发生变化。今年由中核和中广核进行三代技术融合研发的“华龙一号”肩负着核电“走出去”的重任。“华龙一号”现已经进入施工设计阶段。
“这也是国家相关部门的意思,试图改变此前中核与中广核互相压价的恶性竞争局面,避免我国核电企业走出去过程中蒙受不必要的损失,”知情人士说,“让它们合作走出去,然后根据海外项目谁主导谁次之进行资金占比分配”。
而中核与中广核的竞争也在继续。中核筹建项目多在“内陆”,而“十二五”期间内陆仍未放开,只有等到“十三五”期间,这显然加重了中核的紧迫感。中核选择在上交所上市,其中一个考量则是,试图通过上市融资来加紧备战新的核电站项目建设。
而选择在香港上市的中广核,融资迫切性甚至更强,虽然其筹建核电项目多在沿海,放开可能性更大一些,但因为此前以核养核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在建项目多于建成商业化运营项目,投资要多于收入的局面,所以上市势在必行。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