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更换智能电表,“用电人先用电后付费”变成了“用电人先付费后用电”。近日,陕西省咸阳市消费者李文锦以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由,将咸阳供电局告上了法庭。
仪表网讯 电力公司要求用户更换正常使用电表,统一使用电力公司提供的智能电表,并改变了“用电人先用电后付费”的交费方式,规定“表内剩余电费为零时电表自动断电,可插卡赊欠用电,赊欠电费超过10元后电能表自动断电”。近日,陕西省咸阳市消费者李文锦以该条款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由,将咸阳供电局告上了法庭。
付费方式“被”改变
李文锦,家住咸阳市渭城区仪凤西街128号,他家过去使用的是老式电表,采用“用电人先用电后付费”的供电合同履行方式。今年4月17日,咸阳供电局在李文锦所居住的住宅小区张贴公告,告知小区内的住户,将在近期对城区范围内的用户更换智能电表,需要用户4月20日前到咸阳市渭阳路供电营业厅领取IC卡,并办理开卡充值业务。
4月19日,李文锦前往电力公司业厅领取购电IC卡,得知此次更换智能电表后,供电方式将改为“用电人先付费后用电”的方式。同时,李文锦在购电IC卡上看到其注明:表内剩余电费为零时电表自动断电,可插卡赊欠用电,赊欠电费超过10元后,智能电表自动断电。赊欠电费在向表内输入新的电费时自动扣减。
李文锦认为,咸阳供电局是咸阳市区居民的供电人。电力公司在没有征得他同意的情况下,改变了他家多年的用电付费方式,还以格式条款的方式规定了电能表可自动断电,这种行为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垄断行为,侵犯了用户的正当权益,应当禁止。于是,李文锦一纸诉状将咸阳供电局告上了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近日,西安市中院开庭审理了此案。
庭审焦点一:能否擅自变更合同
法庭上,原告方指出,更换电表后,李文锦家的用电付费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更换电表之前,每月在约定的日期按照实际使用的电量支付电费,可预存电费,也可赊欠电费;更换电表后,只能采取预付费的方式,否则电卡到零时将自动断电。
咸阳供电局辩称,在更换智能电表前,供电局就有关智能电表的推广应用、智能化用电知识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在即将换表的小区提前张贴公告。因此,在更换智能电表和变更用电客户付费方式上,供电部门履行了告知义务。用电客户开始使用智能电表,是双方协商一致的意思表示。
原告代理律师吴小秦指出,按照《合同法》规定,合同的成立、变更要经过要约和承诺的过程。供电部门张贴公告,告知更换电表的行为属于要约,李文锦并没有作出承诺,没有完成要约和承诺的过程,就没有产生合同成立或者变更的法律效果。因此,电力公司规定“如果不与换表人员沟通联系,将视为没有异议”,实际上是以自己的单方意志,给李文锦不作为的默示赋予了一种“同意”的意思表示,明显带有强制性。据此可认定,电力公司通过更换电表改变合同履行方式的行为不具有正当性。
庭审焦点二:电费为零能否断电
吴小秦指出,依据《电力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供电企业在发电、供电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应当连续向用户供电,不得中断。因供电设施检修、依法限电或者用户违法用电等原因,需要中断供电时,供电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事先通知用户。
按照《合同法》百八十二条规定,用电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当事人的约定及时交付电费。用电人逾期不交付电费的,应当按照约定支付违约金。经催告用电人在合理期限内仍不交付电费和违约金的,供电人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中止供电。因此,电力公司在事先没有通知或者合理履行催告程序下,实施“表内剩余电费为零时电表自动断电,可插卡赊欠用电,赊欠电费超过10元后电能表自动断电”的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显然属于侵权行为。
咸阳供电局辩称,电力公司在停电前履行了相应的催告义务。统一安装的智能电表具有两级剩余金额报警功能。一级报警时,电能表显示“请购电”,并且“报警指示灯”亮。二级报警时,电能表断电,用户可插卡恢复用电。电力公司将先前上门催缴电费更改为电能表报警提示催告并无不当,而且电能表报警提示催告既节约了人力成本,也没有给用户造成实际损害,用户没有理由拒绝这种方式。
吴小秦认为,电力公司应当将催告传达到对方才能产生法律效果。智能表在卡内金额为零时的闪烁不属于意思表示,并且该闪烁状况不能够有效传达到用电人。因为智能表均安装在公共走廊内,未安装在用电人实际掌控区域内(如家中),导致用电人无法及时知晓电表闪烁状况。因此,电力公司的这种所谓的催告并不能产生法律效果。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