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6726台仪器设备实现共享
- 2013/5/3 9:52:33 18766
- 来源: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摘要:导读:目前,在中国科学院108家研究所里,已有6726台仪器设备实现共享,2360台仪器设备安装了智能刷卡系统。“仪器本身就是中科院的固定资产,全院参与的单位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共享的仪器设备,我们大的贡献还是给院技术支撑系统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设计者韩勇介绍说。
导读:目前,在中国科学院108家研究所里,已有6726台仪器设备实现共享,2360台仪器设备安装了智能刷卡系统。“仪器本身就是中科院的固定资产,全院参与的单位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共享的仪器设备,我们大的贡献还是给院技术支撑系统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设计者韩勇介绍说。
“目前,在中国科学院108家研究所里,已有6726台仪器设备实现共享,2360台仪器设备安装了智能刷卡系统。”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以下简称土壤所)土壤与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主任韩勇自豪地告诉记者。
韩勇是这套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软件的,初这套软件仅供土壤所内部使用。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土壤所的这套大型仪器共享系统很快就在整个中科院得到推广,韩勇和他的团队通过技术支撑,给全院支撑系统管理机制的创新提供了借鉴。
从粗放到集约
物理专业出身的韩勇于1982年来到土壤所,初的主要科研工作是建立土壤养分循环计算机模型。2004年,韩勇接任土壤与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主任一职,工作重心也从科研岗位转换到管理岗位。土壤与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是土壤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支撑单元,刚开始从事中心主任工作的韩勇天天都有接不完的电话,内容无外乎:仪器有人占用吗、需要排队等多久、检测结果什么时候能出来等等。
通过观察,韩勇还发现,实验室每台仪器的使用频率并不一致,哪台仪器在使用或者闲置,除了设备管理员,前来使用的人员往往并不知情,因此导致了不少仪器使用的撞车、闲置和重复采购。
由于之前的科研工作跟计算机密切相关,韩勇就开始琢磨能否写一套软件,让这些仪器的使用情况在计算机系统里一目了然,以实现大型仪器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说干就干,韩勇还找来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一支团队,共同开发这套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软件,前后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该系统就在土壤所正式上线使用。
通过4年的平稳运行,土壤所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软件得到了所内外的一致好评,被中科院计划财务局采用并在全院推广。从初的几十家到现在108家研究所,从1.0版本到2.0版本,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软件支撑了全中科院仪器资源的共享。
目前,这套共享平台的服务器也从土壤所搬至中科院网络信息中心,为有效统筹全中科院的仪器设备、减少重复采购和浪费资源提供了有力支持。
为什么我们行
为什么这样一套系统来自土壤所?韩勇坦言:“这是一套管理软件,不仅需要计算机技术支撑,还需要管理经验,需要二者有效又合理的结合。”
韩勇告诉记者,2008年这套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软件在全院推广前夕,类似的平台在中科大和福建物构院都有。2008年,时任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来所视察时,对这套系统也给出很好的评价,指示其作为“创新2020”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产出之一,可在全院推广。
韩勇至今还记得当年内部讨论时,一位计算机领域的专家曾感叹:“仅靠计算机方面人员真的做不出来这么好用的软件!”
之前,韩勇也曾将一套国家实验室认可的标准(ISO17025)交给一位计算机专业的科研人员,让其给出一套结构设计方案,但十余天后,那位研究人员给韩勇的回复是,标准的每个字都能看懂,但合起来却一点看不懂。
“这套软件开发的困难就在于既要具备管理经验,同时要具有计算机功底。当年,论计算机技术我们的确不及专业人员,大仪器的管理也只刚开始涉足,但我们很好地将这二者结合起来。”韩勇笑言道。
“管理是一门科学,大仪器共享平台亦是如此,用科学的手段实时管理。”韩勇向记者介绍,大仪器共享平台有几个好处:一是完全清楚各仪器状态,提高使用效率;二是溯源性管理,对过程实施控制;三是实时了解运行情况;四是公开性质立刻可查。
自从使用了该平台,通过预约审核、预约不审核、直接刷卡使用三种途径,科研人员可以很便捷地使用现有仪器设备,有效提升仪器使用效率,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人力管理成本。
作为固定成本管理,韩勇的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软件在未来将与现运行的中科院资源规划项目(ARP项目)进行融合,韩勇和他的团队也将迎来新的任务和挑战。
新系统新融合
今年7月,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软件新的版本将开始投入研发,不久前,该系统正处于紧张的验收、报告和审批阶段。“新版本将和ARP数据实现共享,届时这套软件也将移交给中科院网络信息中心的专门运行团队。”韩勇告诉记者。
目前,验收工作已收尾,韩勇现在需要考虑新版本的研发团队融合。“我们很清楚这套软件的关键不在于底层技术有多复杂,而在于设计的理念是否能满足需求。”
在采访中,韩勇接到的几个电话,都是院外单位询问样品测试的一些进展,因为这套系统仅对中科院内部共享,院外单位还需要通过联系来使用仪器。
“仪器本身就是中科院的固定资产,全院参与的单位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共享的仪器设备,我们大的贡献还是给院技术支撑系统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韩勇现在更多地希望新版本能早日上线,在功能上更加健全和完善。
“目前,在中国科学院108家研究所里,已有6726台仪器设备实现共享,2360台仪器设备安装了智能刷卡系统。”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以下简称土壤所)土壤与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主任韩勇自豪地告诉记者。
韩勇是这套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软件的,初这套软件仅供土壤所内部使用。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土壤所的这套大型仪器共享系统很快就在整个中科院得到推广,韩勇和他的团队通过技术支撑,给全院支撑系统管理机制的创新提供了借鉴。
从粗放到集约
物理专业出身的韩勇于1982年来到土壤所,初的主要科研工作是建立土壤养分循环计算机模型。2004年,韩勇接任土壤与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主任一职,工作重心也从科研岗位转换到管理岗位。土壤与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是土壤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支撑单元,刚开始从事中心主任工作的韩勇天天都有接不完的电话,内容无外乎:仪器有人占用吗、需要排队等多久、检测结果什么时候能出来等等。
通过观察,韩勇还发现,实验室每台仪器的使用频率并不一致,哪台仪器在使用或者闲置,除了设备管理员,前来使用的人员往往并不知情,因此导致了不少仪器使用的撞车、闲置和重复采购。
由于之前的科研工作跟计算机密切相关,韩勇就开始琢磨能否写一套软件,让这些仪器的使用情况在计算机系统里一目了然,以实现大型仪器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说干就干,韩勇还找来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一支团队,共同开发这套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软件,前后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该系统就在土壤所正式上线使用。
通过4年的平稳运行,土壤所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软件得到了所内外的一致好评,被中科院计划财务局采用并在全院推广。从初的几十家到现在108家研究所,从1.0版本到2.0版本,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软件支撑了全中科院仪器资源的共享。
目前,这套共享平台的服务器也从土壤所搬至中科院网络信息中心,为有效统筹全中科院的仪器设备、减少重复采购和浪费资源提供了有力支持。
为什么我们行
为什么这样一套系统来自土壤所?韩勇坦言:“这是一套管理软件,不仅需要计算机技术支撑,还需要管理经验,需要二者有效又合理的结合。”
韩勇告诉记者,2008年这套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软件在全院推广前夕,类似的平台在中科大和福建物构院都有。2008年,时任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来所视察时,对这套系统也给出很好的评价,指示其作为“创新2020”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产出之一,可在全院推广。
韩勇至今还记得当年内部讨论时,一位计算机领域的专家曾感叹:“仅靠计算机方面人员真的做不出来这么好用的软件!”
之前,韩勇也曾将一套国家实验室认可的标准(ISO17025)交给一位计算机专业的科研人员,让其给出一套结构设计方案,但十余天后,那位研究人员给韩勇的回复是,标准的每个字都能看懂,但合起来却一点看不懂。
“这套软件开发的困难就在于既要具备管理经验,同时要具有计算机功底。当年,论计算机技术我们的确不及专业人员,大仪器的管理也只刚开始涉足,但我们很好地将这二者结合起来。”韩勇笑言道。
“管理是一门科学,大仪器共享平台亦是如此,用科学的手段实时管理。”韩勇向记者介绍,大仪器共享平台有几个好处:一是完全清楚各仪器状态,提高使用效率;二是溯源性管理,对过程实施控制;三是实时了解运行情况;四是公开性质立刻可查。
自从使用了该平台,通过预约审核、预约不审核、直接刷卡使用三种途径,科研人员可以很便捷地使用现有仪器设备,有效提升仪器使用效率,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人力管理成本。
作为固定成本管理,韩勇的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软件在未来将与现运行的中科院资源规划项目(ARP项目)进行融合,韩勇和他的团队也将迎来新的任务和挑战。
新系统新融合
今年7月,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软件新的版本将开始投入研发,不久前,该系统正处于紧张的验收、报告和审批阶段。“新版本将和ARP数据实现共享,届时这套软件也将移交给中科院网络信息中心的专门运行团队。”韩勇告诉记者。
目前,验收工作已收尾,韩勇现在需要考虑新版本的研发团队融合。“我们很清楚这套软件的关键不在于底层技术有多复杂,而在于设计的理念是否能满足需求。”
在采访中,韩勇接到的几个电话,都是院外单位询问样品测试的一些进展,因为这套系统仅对中科院内部共享,院外单位还需要通过联系来使用仪器。
“仪器本身就是中科院的固定资产,全院参与的单位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共享的仪器设备,我们大的贡献还是给院技术支撑系统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韩勇现在更多地希望新版本能早日上线,在功能上更加健全和完善。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