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传感器日趋智能 手机越“聪明”
2013/2/28 10:14:54    22452
来源:财经周刊
摘要:  导读:与单纯的跑分对比,我们更期待那些聪明的手机出现。这些移动设备会成为用户感官的延伸,“第六感”有了全新的含义。机上日益丰富的传感器其实已经揭示了这样的趋势。
  导读:与单纯的跑分对比,我们更期待那些聪明的手机出现。这些移动设备会成为用户感官的延伸,“第六感”有了全新的含义。机上日益丰富的传感器其实已经揭示了这样的趋势。
 
  与单纯的跑分对比,我们更期待那些聪明的手机出现。这些移动设备会成为用户感官的延伸,“第六感”有了全新的含义。
 
  如果有一天,手机可以感知你的情感……
 
  “在口袋里揣上了一个机器人”这样的联想太肤浅了,我们想要谈论的是“第六感”。过去它是人类某种神秘力量的一部分,但今天借助移动数字设备的发展,它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并且还能随心所欲地控制。
 
  更直白一点的说法是,技术正试图让手机,或者其他什么你常常带在身上的移动设备,变成你身体感觉的一部分:智能手机可以判断出自己正躺在桌上还是用户的包中;用户是在开车、坐电梯还是跳舞。
 
  这将是一些更聪明的东西,它淡化了“冷冰冰”这类常用来形容电子设备的词汇。它们可以“理解”用户身处的实际场景,并且做出准确的操作反应。
 
  比如你气喘吁吁地赶到了计划中的车站,手机知道你有些倒霉,没能赶上刚刚离开的那班地铁。这时屏幕上会自动显示出哪个站台、什么时间会出现下一班车次,甚至还会给你一个合理的替代方案。
 
  称职的车站工作人员大概也不过如此。而且你只是掏一下口袋,连提问和查询的时间都省了。
 
  “这个领域的消费者正在经历一个过程,他们会停下来想一想他们使用的终端里面究竟有些什么。”高通公司副总裁兼营销官阿南德·钱德拉塞卡尔这样说。
 
  在你看到这段文字的这会儿,诺基亚正在宣布塞班手机操作系统的死亡,而苹果也在乔布斯离世一年之后,迎来了一个艰难时期—它的2013年季度财报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看。
 
  这场争夺移动终端用户的战争已经进行得越来越艰难。用户看到的是越来越轻薄的机身、越来越快的CPU、越来越大的屏幕
 
  所以“终端里面究竟有些什么”,可能不仅仅是指动辄工作频率在1GHz以上的手机处理器,或者艳丽得“想要舔一口上面的图标”的手机屏幕。现在它们仍是选择手机的重要标准,但在未来却可能变得没有意义。关于如何脱颖而出,现在参与者和分析师有很多说法,比如全新的手机操作系统、更强大的产业链控制能力,或者你只要有良好的生态系统那也不错。
 
  答案还需要更进一步。那就是更“聪明”。
 
  手机上日益丰富的传感器其实已经揭示了这样的趋势。陀螺仪是智能手机上常见的传感器,它可以用来定位或者游戏;光线传感器是用来调节手机屏幕亮度或者闪光灯的,它自动根据室内外光纤的不同来工作;在三星的GalaxyS3手机上,输入号码并把手机靠近耳朵时,手机会自动拨号,使用的是距离传感器。
 
  这些仅仅只是开始。消费者是一种懒惰的动物,一旦你让他方便了,他就会想要更方便。
 
  目前各类智能手机上可以看到的传感器总共差不多有20种,但大部分情况下,它们都不会主动激活,除非你进行某种特定操作。
 
  传感器其实正是让手机更聪明的有效手段。不过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更多传感器那么简单,它需要解决的还包括传感器如何与整个手机系统、包括众多手机应用的协调运作。
 
  如同电脑上的“总线”一样,已经有一些公司设计了诸如“传感器集线器”这样的特别芯片,相当于把多个传感器的信息处理通道集合在了一起。在2013年CES展上,一家名为Atmel的公司就展示了为Surface平板开发的这种芯片。
 
  移动芯片的设计公司也在考虑这样的问题。在移动处理器以及其他手机芯片上,集合更多功能正在成为这个行业的趋势。除了满足日益复杂的移动终端的功能需求以外,“高集成度”也是让移动终端更为轻薄的一种技术手段。
 
  博通、联发科等公司,在一些产品中已经将触控功能集合到了Modem芯片中。高通公司在2012年连续进行了多次收购或者入股,其中包括对夏普屏幕技术的投资。如果足够顺利的话,这可以帮助高通快速获得开发贴近用户需求的功能芯片,并把它们集成到基础芯片或者处理器当中的能力。
 
  “当某些组件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在技术上可以很好地进行整合时,我们就会倾向于将它集成到芯片中。”高通公司总裁兼COO史蒂夫·莫伦科夫说。他认为在芯片上集成的功能越多,就能给合作伙伴带来“更大的价值”。
 
  更多的传感器处理功能,在未来也很有可能将集成到手机处理器甚至基带芯片中。在手机上,基带芯片是更基础的芯片,用于信号的接收和处理。在理想的状态下,移动处理器本身或者一枚专用的“传感器芯片”就可以承担所有传感器数据的处理工作了。
 
  这还涉及到更复杂的芯片设计工作。高通的计划是先通过开放式的“情景感知”(Gimbal)平台,在产业链的应用端做一些准备。它又被称为用户的“上下文感知平台”,与Android系统兼容,提供地理位置、兴趣感知、图像识别等功能的工具包(SDK),使可以开发那些让手机感知外界环境、之后自动激活某种操作的应用。
 
  人与环境相互感知的技术,其实早已充斥在学术论文的中。尽管曾经多少取得一些进展,但却一直缺乏现实的使用场景。因为在大部分时间里,人与这些设备没有途径可以产生有效的关联,总不能在每个人身上都插满传感器吧?
 
  直到具备比原来更多感应器功能的智能手机的出现:在强大的数据服务的支持下,它可以伴随你一天之中,即使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分时间,对你的行为做出理解和反应。并且,它们都还有着漂亮的显示屏幕。
 
  如今用户已经渐渐习以为常的应用会得到提升。比如位置服务,通过了解用户位置、日程路线和目前交通信息,个人助理服务可推测并通知用户现在应该去的地方,常规路线上正在堵车,用户应该绕路行驶。这一过程并不需要任何输入行为,它只是通过检查用户日常行为来学习用户的作息和出行习惯。
 
  在购物类的应用中,用户处于商场的什么位置只是基础的信息。他们在每个过道的停留时间、他们经过不同货架时的购物心情如何,成为了商家更重要的市场行为依据。手机甚至可以根据你的心情判断,你是否需要那些纷至沓来的促销信息。
 
  你在哪、你正在去哪、天气怎样、你的心情如何、健康状况、周边交通……手机对一切都了如指掌,它默默潜伏,只在认为你会产生兴趣的时候才惊动你。手机应用的使用场景、商业模式,也必须赶上这些变化。
 
  这一轮技术更新意味着,“集成更多的传感器处理功能”或者“在芯片上集合更多传感器”,将引发移动芯片产业价值的转移。速度、工艺,以及处理器核心的数量,已经不像今天这样,是移动芯片公司们宣传的主要重点。它们要仔细想想,如何才能让手机芯片变得更聪明。
 
  手机制造商们也应该睁大眼睛,跳出简单粗暴的性能和配置的军备竞赛,尽早制造一台有情感的手机。这不是科幻小说,而可能是生存之道。
 
  能耗还是一段时间内的难题。即便处理能力早已不是瓶颈,但搜集和处理数据的过程对于移动设备的电力仍是重大考验。“目前我们尚未公开在电池领域的投资,但是投资部门正在重点关注。”莫伦科夫说。
 
  一个能够掌控你一切的智能手机—当然看起来也多少让人有些不安。一些社交应用如果与“情景感知”搭上了边,那么一个典型的场景将会是它扫描你四周的人,查看他们的资料,如果发现有人与你有共同的朋友,它就会告诉你有关他们的一切。
 
  这种关于“隐私”的话题一定会在这个领域持久不衰。它的结果多半取决于“情景感知”或者“数字化的第六感”,终能够带给用户多大的方便。隐私的边界一直在发生变化,在这个数字时代尤其如此。

全部评论

上一篇:威尔泰:2012年净利514万 阀门毛利拖累整体

下一篇:恶意压制对手 美传感器巨头状告国内新兴企业

相关新闻
热门视频
相关产品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