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科学仪器研究和创新不可能是某一个单位在短时间能完成的工作,难度恰恰来自于专业性,研制的不同阶段应当是不同专业的单位来领头才合适。所以,首先,科学仪器创新计划按照30到50年来制定可能更合适,不是一个五年计划可以完成的。
科学仪器设备产业是典型的国家战略性产业,需要长期计划和连续积累,不断更新,这已经成了国内的共识。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很多事情我们在思考的时候也许得有一个过程,这一研究也需要科研大环境的配合。
科学仪器研究和创新不可能是某一个单位在短时间能完成的工作,难度恰恰来自于专业性,研制的不同阶段应当是不同专业的单位来领头才合适。
选择初的领头单位,佳的选择是选科学研究水平高的,实际能做真正的仪器的单位,它的科研能力应处于顶端,至少持平或者接近水平。因为很多仪器检测的材料或者相关测试数据本身是仪器设计和数据库参照的基准。
例如,对于纳米材料微观检测来说,如果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掌握得不好,单纯依靠设备和器件设计出仪器,这只是一个空架子。因此,首先需要有标准样品和测试数据,以此作为材料的标准和基准数据库的理论和软件,才有实质意义。
仪器测试应用本身是领域,实际获得准确真实的标准和数据库,是需要有高水平的前期专业研究作为铺垫的,而且还需要有长期积累,甚至数十年的积累才行。
有了这样的积累后,领头单位就可以换为以器件研发和设备制造为主的专业单位。这正体现了术业有专攻的道理。
所以,首先,科学仪器创新计划按照30到50年来制定可能更合适,不是一个五年计划可以完成的。其次,仪器研制应当让科研积累深厚和研究水平高的单位牵头,其他单位配合。
而现实是,国内对科研经费饥不择食的单位很多,而不是理性地开始,以真正高水平的研究来确定领头单位。实际上,配合单位在这件事上长期来看并不是被动的,因为仪器的制造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高度专业化协作的过程,前期是一个艰苦积累培养发育的过程,真正收获和得益的却是后面的配套单位,每个阶段应当是不同的专业单位领头,有一个先后次序的逻辑关系。
而国内的科研经费分配还没有完全回归理性,大家一哄而上,有的是包打天下,,而没有看到这个工作需要高度专业的科学分工才可以完成。把前期经费多用在作基础工作的研究上,后期经费主要给设备和器件制造,这需要有责任心和公正心,科学安排分配经费,而不是由着大家“饥不择食”地去争抢经费。
还有的单位固守自己的技术,因为利益不愿共享,这是导致国内这一领域始终迟滞不前的根本原因。实际上这需要制度的保障,仪器研发后的利益收获应该让各个专业共享,才可以真正打通这一产业链。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