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环保物联网台前幕后
- 2011/3/8 9:17:05 4742
- 来源:仪表网
摘要:
中国投入百亿元建成了世界的环保物联网,而通过其实现环保监控则任重道远。
四年后,杨子江回忆得知项目批准时的情形,不由得提高了声音,当初的欣喜之情到如今仍然溢于言表。
2007年春节后的个工作日,环保部环境监察局陆新元局长告诉杨子江,年前申请的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总理在大年初三就批准了。
“真批了?”身为环保部环境监察局管理处处长的杨子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有备而战
该项目的获批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一方面,环监局曾多次从不同角度上报过该项目,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另一方面环监局领导始终坚持认为实现污染源的自动监控,这件事情早晚要好好干一场。因此,在项目确定之前他们做了很多包括技术、管理、制度法规等方面的策划和准备工作,如2005年出台了《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
“就像踢足球一样,球员在射门之前有很多长时间的盘带、倒脚,这实际上是在寻找战机。”杨子江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2005年以后,国家加大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因为准备充分,能够立刻拿出一整套方案上报,及时抓住了机遇。”
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项目目标是在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安装污染源监控自动设备,同时,建设国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三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并联网,从而将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监测到的国控重点污染源污染排放数据及时传送到三级监控中心,数据经过加工处理为排污收费、排污执法、排污治理提供依据,为环境应急、减排决策提供支撑。
到2010年底,全国已建成343个省级、地市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对一万五千多家污染源实施了自动监控。杨子江作为项目牵头人,现在可以稍微轻松一下了。他可以在北京总控制室里查看全国的污染源的监控数据。
作为环保部统计、监测、考核三大减排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而其组织、实施、管理、检查等过程更是充满了国家、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
松花江事件
“该项目的终确立是国家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的一个重要体现。”杨子江告诉记者,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使环保受到了的重视。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12.10,0.00,0.00%)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爆炸事故发生后,环保部门监测发现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有机物——苯类污染物流入了第二松花江,造成大面积水质污染。这不仅对松花江上下游居民的饮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引发了俄罗斯就松花江污染向中国索赔的事件。这类严重事件的发生使国家强烈意识到,环保问题是必须要下大力气抓的事情了,开始高度重视。
“污染不是在一天形成的,而是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杨子江说,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和突出。20世纪90年代到2005年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是企业违法排污疯狂的时期。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润,对于其产生的污染缺乏认识,且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和重视也是不足的。污染物超标排放,甚至违法地偷排偷放的现象非常严重。
“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不是的,也有失灵的地方。”杨子江分析,环保领域就是市场经济失灵的地方,这就需要政府调控这只有形的手去监管。但是,人手不够的难题摆在了环保部门的面前。他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全国环保系统也就十几万人,而企业是大大小小有几百万家,不可能每个污染点都派人盯着,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
这时候,国家以及地方环保部门就开始想能否利用一些技术性手段,用一些工具来帮助环保部门执法,补充人工的不足以便提率、增强及时性?
恩格斯说,工具是人器官的延伸。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监测工具更新换代也反映了污染企业与环境监管部门的利益争夺。
初,污染监控是在污染口上装黑匣子。但是当时的网络并不发达,企业为应付监察人员,白天开晚上关,或者监察人员走了就关。对此,监管部门的对策是在电源上面装上传感器,通电有信号,否则没有,这样就能记录黑匣子的开关时间。
从把黑匣子拿回来插到台式的老计算机上读数据,用DOS系统来看开关时间,到磁卡、3.5英寸的小软盘,再到拨号上网,各级环保部门都在积极探索。而企业也在想方设法地逃避监管。
而一些企业在监测设备装上之后,不认真使用,反而搞破坏,拔掉电话线,操作工人打电话干扰信号等等。更严重的是,一台机器能承受380伏或者220电压,一些不愿被监控的企业就给仪器加上1000伏的电压,烧坏机器,就以操作失误,搭错电,来逃避检测。
更甚的是,有些企业是“开关厂”,监管人员去检查了,就把污染监管设施打开,监管人员走了就关上;或者白天开着,晚上关了。
莲花博弈
除了客观的超标排放,还有很多企业恶意违反规定,超标排放,当年河南莲花味精偷排偷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环境监察人员曾多次去莲花味精检查排污情况。表面上看,企业的排污情况并无异常,然而一直有老百姓反映其违法排污。于是,环保监察人员对其做了详细的调查,包括企业用水量、生产消耗水量。然而根据已知的排放点计算,环保监察人员发现水量上有差距,而且从工艺上看,莲花味精排放出去的污水质量不会如看到的一样好。这就引起了环保监察人员的怀疑。
后来,如警察破案一样,环境监察人员根据群众举报,透过蛛丝马迹发现了其几公里之外的排污口。原来,莲花味精为偷排偷放,竟然穿过公路、农田埋了几公里的暗管。
类似这样的偷排偷放,并非个案。这也促使后来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以规避监管为目的私设暗管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要从严处罚。
所谓好事多磨,在污染源监控设备的安装上,也并非一帆风顺。企业不愿意,地方环保部门也有顾虑。
企业抵触是普遍现象,谁都不愿意装。“装在现场的监控设备,其实就是一个电子警察,是警察抓小偷的工具。指望小偷自己花钱买手铐肯定是不实现的,即使买了也不会好好使用。”杨子江分析道。
企业安装监控设备不仅需要人力投入,更需要自己投入。“该项目的总投入可能超过100亿元,大部分消费在现场端的仪器上,一台仪器10万元左右,加上配套设施,一个污染源的监控系统投入在30~50万左右。而通常情况下,企业不止一个污染排放口。”杨子江表示,企业投入也是不小的,在普遍追求经济利润的时代,企业肯定是不愿意的。
面对这种情况,国家只能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措施。企业不装污染监控设备,其他的项目也不能上马。
莲花味精环保监察总部牛姓总经理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更是直言不讳,这都是政府让做的事情,没有办法,实际上安装这个设备对企业没有好处也没有坏处。
据了解,仅仅莲花味精一家企业,环保部的监察人员就查了不下几十次。莲花味精后来虽然在排污口上装了检测设备,但当时也只是做表面文章。
有一次,环境监察人员去检查发现,检测设备是停着的。工作人员很不情愿地到了监测设备现场,又以没有钥匙,开不了门为借口推脱检查。在监察人员的坚持下终于打开了门,电极都生锈了,上面落了不少土。
而从地方政府角度来讲,虽然地方政府比较积极地让企业安装监测设备,但是不情愿被上级部门看到污染数据。这也是人之常情,谁都想让上级看到好的一面,上级部门发现污染严重的话,地方政府也会受批评。此外,一些地方网络监控条件和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都不够完善。
紫金盲区
随着经济发展和企业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污染源监控项目进展效果有了提高。“一个规模小的造纸厂,要把制浆的污水治理达标的话,它的成本比它挣的钱还多。这样,企业肯定会选择偷排偷放。”杨子江说,但是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进,整体企业的规模有了提高,治理污染的平均成本也会降低,“这本账企业算得比我们明白。”
提及减排带来的收益,杨子江坦言,更多的是长期的社会和环境效益,而不一定局限于直接的经济效益。例如现在的电厂装上监控设备,不仅能看到排污的情况,整个生产的情况包括发电、基础运营的情况都可以看见。第二,通过电厂的这种信息反馈,可以更好地操控发电过程。这样可以让锅炉燃烧的效率更合适,发电尽可能多,排的废气尽可能少。
他表示,污染并不可怕,污染实际上就是没有完全利用掉的原材料或者能源。煤冒黑烟,黑烟就是炭的微小颗粒,煤炭没有烧干净,煤炭小颗粒随着烟气就被吹出去了,这就得回收。但是如果你燃烧煤炭的时候进风进煤的比例控制得好,燃烧充分,热效率提高了,烟尘排放得也就少了。
杨子江告诉记者,减排主要有三种手段,一是结构减排,将减排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抓手,淘汰一些原材料消耗高、污染严重、生产技术水平差的企业。二是,工程减排,加强治理设施的工程建设,把排出来的污染物尽可能地消减掉。第三是管理减排,国控污染源监控建设项目是管理减排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监管的手段。污染源监控不能光靠人海战术,用人眼去看,鼻子去闻。
杨子江告诉记者,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项目现在的建设任务基本上已经完成。在环保部的官方网站上都有实时的项目进展情况。在监控中心可以看到任何一个国控污染企业的监控数据。
“下一步,难的是要用好现有成果,使其充分转化成实际监管的能力。”杨子江语重心长地表示,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步,“某种程度上,用起来比建设更难。”
“目前,我们只能监测到企业的规范排污口的污染数据,类似前段时间发生的紫金矿业(8.32,0.00,0.00%)污染事件,目前我们的监测还无能为力。”杨子江说,紫金矿业污染,是因尾矿库堤坝倒塌造成的水污染,污水不是从日常的排污管道排出来的,这是目前的监管盲区。
杨子江表示,目前我们已经将污染源监控的物联网骨架搭建起来了。下一步,在充分利用好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将增加监控污染物种类和扩大监控范围。
(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
四年后,杨子江回忆得知项目批准时的情形,不由得提高了声音,当初的欣喜之情到如今仍然溢于言表。
2007年春节后的个工作日,环保部环境监察局陆新元局长告诉杨子江,年前申请的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总理在大年初三就批准了。
“真批了?”身为环保部环境监察局管理处处长的杨子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有备而战
该项目的获批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一方面,环监局曾多次从不同角度上报过该项目,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另一方面环监局领导始终坚持认为实现污染源的自动监控,这件事情早晚要好好干一场。因此,在项目确定之前他们做了很多包括技术、管理、制度法规等方面的策划和准备工作,如2005年出台了《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
“就像踢足球一样,球员在射门之前有很多长时间的盘带、倒脚,这实际上是在寻找战机。”杨子江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2005年以后,国家加大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因为准备充分,能够立刻拿出一整套方案上报,及时抓住了机遇。”
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项目目标是在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安装污染源监控自动设备,同时,建设国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三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并联网,从而将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监测到的国控重点污染源污染排放数据及时传送到三级监控中心,数据经过加工处理为排污收费、排污执法、排污治理提供依据,为环境应急、减排决策提供支撑。
到2010年底,全国已建成343个省级、地市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对一万五千多家污染源实施了自动监控。杨子江作为项目牵头人,现在可以稍微轻松一下了。他可以在北京总控制室里查看全国的污染源的监控数据。
作为环保部统计、监测、考核三大减排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而其组织、实施、管理、检查等过程更是充满了国家、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
松花江事件
“该项目的终确立是国家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的一个重要体现。”杨子江告诉记者,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使环保受到了的重视。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12.10,0.00,0.00%)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爆炸事故发生后,环保部门监测发现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有机物——苯类污染物流入了第二松花江,造成大面积水质污染。这不仅对松花江上下游居民的饮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引发了俄罗斯就松花江污染向中国索赔的事件。这类严重事件的发生使国家强烈意识到,环保问题是必须要下大力气抓的事情了,开始高度重视。
“污染不是在一天形成的,而是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杨子江说,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和突出。20世纪90年代到2005年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是企业违法排污疯狂的时期。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润,对于其产生的污染缺乏认识,且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和重视也是不足的。污染物超标排放,甚至违法地偷排偷放的现象非常严重。
“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不是的,也有失灵的地方。”杨子江分析,环保领域就是市场经济失灵的地方,这就需要政府调控这只有形的手去监管。但是,人手不够的难题摆在了环保部门的面前。他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全国环保系统也就十几万人,而企业是大大小小有几百万家,不可能每个污染点都派人盯着,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
这时候,国家以及地方环保部门就开始想能否利用一些技术性手段,用一些工具来帮助环保部门执法,补充人工的不足以便提率、增强及时性?
恩格斯说,工具是人器官的延伸。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监测工具更新换代也反映了污染企业与环境监管部门的利益争夺。
初,污染监控是在污染口上装黑匣子。但是当时的网络并不发达,企业为应付监察人员,白天开晚上关,或者监察人员走了就关。对此,监管部门的对策是在电源上面装上传感器,通电有信号,否则没有,这样就能记录黑匣子的开关时间。
从把黑匣子拿回来插到台式的老计算机上读数据,用DOS系统来看开关时间,到磁卡、3.5英寸的小软盘,再到拨号上网,各级环保部门都在积极探索。而企业也在想方设法地逃避监管。
而一些企业在监测设备装上之后,不认真使用,反而搞破坏,拔掉电话线,操作工人打电话干扰信号等等。更严重的是,一台机器能承受380伏或者220电压,一些不愿被监控的企业就给仪器加上1000伏的电压,烧坏机器,就以操作失误,搭错电,来逃避检测。
更甚的是,有些企业是“开关厂”,监管人员去检查了,就把污染监管设施打开,监管人员走了就关上;或者白天开着,晚上关了。
莲花博弈
除了客观的超标排放,还有很多企业恶意违反规定,超标排放,当年河南莲花味精偷排偷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环境监察人员曾多次去莲花味精检查排污情况。表面上看,企业的排污情况并无异常,然而一直有老百姓反映其违法排污。于是,环保监察人员对其做了详细的调查,包括企业用水量、生产消耗水量。然而根据已知的排放点计算,环保监察人员发现水量上有差距,而且从工艺上看,莲花味精排放出去的污水质量不会如看到的一样好。这就引起了环保监察人员的怀疑。
后来,如警察破案一样,环境监察人员根据群众举报,透过蛛丝马迹发现了其几公里之外的排污口。原来,莲花味精为偷排偷放,竟然穿过公路、农田埋了几公里的暗管。
类似这样的偷排偷放,并非个案。这也促使后来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以规避监管为目的私设暗管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要从严处罚。
所谓好事多磨,在污染源监控设备的安装上,也并非一帆风顺。企业不愿意,地方环保部门也有顾虑。
企业抵触是普遍现象,谁都不愿意装。“装在现场的监控设备,其实就是一个电子警察,是警察抓小偷的工具。指望小偷自己花钱买手铐肯定是不实现的,即使买了也不会好好使用。”杨子江分析道。
企业安装监控设备不仅需要人力投入,更需要自己投入。“该项目的总投入可能超过100亿元,大部分消费在现场端的仪器上,一台仪器10万元左右,加上配套设施,一个污染源的监控系统投入在30~50万左右。而通常情况下,企业不止一个污染排放口。”杨子江表示,企业投入也是不小的,在普遍追求经济利润的时代,企业肯定是不愿意的。
面对这种情况,国家只能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措施。企业不装污染监控设备,其他的项目也不能上马。
莲花味精环保监察总部牛姓总经理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更是直言不讳,这都是政府让做的事情,没有办法,实际上安装这个设备对企业没有好处也没有坏处。
据了解,仅仅莲花味精一家企业,环保部的监察人员就查了不下几十次。莲花味精后来虽然在排污口上装了检测设备,但当时也只是做表面文章。
有一次,环境监察人员去检查发现,检测设备是停着的。工作人员很不情愿地到了监测设备现场,又以没有钥匙,开不了门为借口推脱检查。在监察人员的坚持下终于打开了门,电极都生锈了,上面落了不少土。
而从地方政府角度来讲,虽然地方政府比较积极地让企业安装监测设备,但是不情愿被上级部门看到污染数据。这也是人之常情,谁都想让上级看到好的一面,上级部门发现污染严重的话,地方政府也会受批评。此外,一些地方网络监控条件和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都不够完善。
紫金盲区
随着经济发展和企业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污染源监控项目进展效果有了提高。“一个规模小的造纸厂,要把制浆的污水治理达标的话,它的成本比它挣的钱还多。这样,企业肯定会选择偷排偷放。”杨子江说,但是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进,整体企业的规模有了提高,治理污染的平均成本也会降低,“这本账企业算得比我们明白。”
提及减排带来的收益,杨子江坦言,更多的是长期的社会和环境效益,而不一定局限于直接的经济效益。例如现在的电厂装上监控设备,不仅能看到排污的情况,整个生产的情况包括发电、基础运营的情况都可以看见。第二,通过电厂的这种信息反馈,可以更好地操控发电过程。这样可以让锅炉燃烧的效率更合适,发电尽可能多,排的废气尽可能少。
他表示,污染并不可怕,污染实际上就是没有完全利用掉的原材料或者能源。煤冒黑烟,黑烟就是炭的微小颗粒,煤炭没有烧干净,煤炭小颗粒随着烟气就被吹出去了,这就得回收。但是如果你燃烧煤炭的时候进风进煤的比例控制得好,燃烧充分,热效率提高了,烟尘排放得也就少了。
杨子江告诉记者,减排主要有三种手段,一是结构减排,将减排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抓手,淘汰一些原材料消耗高、污染严重、生产技术水平差的企业。二是,工程减排,加强治理设施的工程建设,把排出来的污染物尽可能地消减掉。第三是管理减排,国控污染源监控建设项目是管理减排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监管的手段。污染源监控不能光靠人海战术,用人眼去看,鼻子去闻。
杨子江告诉记者,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项目现在的建设任务基本上已经完成。在环保部的官方网站上都有实时的项目进展情况。在监控中心可以看到任何一个国控污染企业的监控数据。
“下一步,难的是要用好现有成果,使其充分转化成实际监管的能力。”杨子江语重心长地表示,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步,“某种程度上,用起来比建设更难。”
“目前,我们只能监测到企业的规范排污口的污染数据,类似前段时间发生的紫金矿业(8.32,0.00,0.00%)污染事件,目前我们的监测还无能为力。”杨子江说,紫金矿业污染,是因尾矿库堤坝倒塌造成的水污染,污水不是从日常的排污管道排出来的,这是目前的监管盲区。
杨子江表示,目前我们已经将污染源监控的物联网骨架搭建起来了。下一步,在充分利用好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将增加监控污染物种类和扩大监控范围。
(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