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装备是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支撑
2010/5/24 9:10:10    4748
来源:E制造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完成了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目前,从产值总规模看,中国已占制造业份额的14%,位居第二位;从主要的行业看,在22个工业大类中,有7个大类产业规模居世界位;从生产能力看,有210多个工业产品总量居世界首位;从贸易看,工业产品出口已占工业贸易额的12.7%,成为世界大工业品出口国。但由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变革,迫切要求中国制造业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重大历史使命。

  在3月27日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工业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莫玮受苗圩副部长之托做了题为“大力发展制造产业,加快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主政发布。他集中阐述了发展中国制造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针对发展制造业的相关问题做了详细说明。

  发展制造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莫玮指出,中国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与世界强国的差距仍然很大,要实现成为工业强国的目标,必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008年,我国申请6089件,在工业领域两个表现突出的企业——华为和中信占了其中的2000多项。而这6000多项仅相当于美国的九分之一,日本的五分之一和德国的三分之一。因此,必须有效地推进以企业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局部领域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突破,为产业进入领域赢得先机。

  第二、加强自主品牌建设。目前,我国产品出口以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产品为主,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占比很小,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还十分缺乏。在2009年500强中,中国内地仅有18个品牌入选,其中仅8个是属于制造领域,远低于一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

  第三、加快提高大企业的竞争力。中国许多工业行业产量居世界,但是分散在许多企业中,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第四、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2.6%,与美国和日本相比分别低23%和22%。

  第五、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滞后,对制造业优化升级支撑不够。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39.3%,分别较美国和韩国低24和22个百分点。总体上,我国制造业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

  因此,促进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已成为新时期的一项重大和紧迫的战略任务。

  莫玮指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所发生的深刻变革,迫切要求中国制造业要加快结构调整并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金融危机发生后,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为尽快走出危机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等发达国家重新关注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并纷纷加大科技投入,试图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态环保、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领域保持竞争优势,抢占未来科技进步和行业发展的制高点。与此同时,在能源和战略矿产资源价格大幅度振荡,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以节能环保和高科技为核心的绿色经济和低碳发展也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追捧的经济发展理念。这些都要求中国制造业既要立足当前,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又要着眼长远,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塑造中国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

  莫玮指出,我国工业发展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已进入到必须以转型升级促发展的新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过渡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步伐缓慢,大量落后产能亟待淘汰,生产发展与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约束的矛盾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据统计,我国当前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为7.9%,但所消耗的煤炭、钢铁、水泥却占世界的30%、26%、50%。由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综合成本持续上升,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传统的比较优势正趋于削弱。因此,中国制造业既要面对发达国家在产品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固有优势领域的竞争,又要面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市场上的挑战。所以,总体上看,我国工业发展的动力和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和产能扩张,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低成本生产要素的投入,过度依赖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越来越难以为继。所以,从战略上考虑,中国制造业必须按照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实现中国创造应以发展制造业为突破口

  莫玮指出,制造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当前,世界上涌现出了一些工业强国,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在企业技术、市场、产业等方面具有全面强势型的工业强国,如美国、日本、德国。二是整体处于优势,同时局部强势明显的工业强国,如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三是局部强势非常突出的工业强国,比如瑞士、韩国、瑞典、俄罗斯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工业强国,都拥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整合能力强的制造产业群。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企业竞争力强。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三是产业集群。四是工业体系绿色环保。五是文化、教育、生产性服务业等软实力突出。由此可见,工业大国主要靠规模取胜,而工业强国必须要在技术、品牌、管理、创新等方面具备综合的优势。中国要实现由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战略转型,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的制造产业。

  莫玮指出,制造产业是现代制造产业的部分。制造产业一般是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环节,具有技术、知识密集,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关键性强,带动性大的特点。制造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发展制造产业的目标是通过产业升级,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产品国产化,出口产品高附加值化。发展制造产业,一方面要瞄准生产体系的,大力发展具有较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装备制造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还要立足我国制造业的基础,着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汽车、纺织等我国有强大基础的基础制造产业,由传统加工制造向价值链的来进行延伸。

  装备是制造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莫玮指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证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装备制造产业是装备制造产业中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业,是制造的核心和关键,具有产业的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都很密集这样一个特点。积极抢占的装备制造领域是发达国家谋求工业强国地位的战略重点。应该承认,尽管我国已是一个装备制造业大国,但是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一些制造装备,如半导体,包括电子信息产业的加工设备、深水海洋和石油装备、百万吨乙烯装置中大型压缩机等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自动控制系统如飞机导航仪器仪表,高速列车的刹车系统基本上由国外垄断。因此,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产业,要立足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托重点工程,优先发展核心关键部件和基础制造工艺,加快推进新能源、数控机床、现代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化仪器仪表、农业机械、航空航天设备、电子专业设备以及重大的节能环保装备等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化和本土化。重点支持大型成套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促进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

  探索发展制造产业的有效途径

  莫玮指出,在探索发展制造产业的过程中,一是要着力增强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加快培育具有竞争力大企业,大集团。一个国家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关键还是要有一批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集团。发展制造产业也需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来作为基本的支撑。要以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以提高企业质量和效益为目标,鼓励关联企业联合重组,推进一体化经营。鼓励优势企业在范围内开展资源和价值链的整合,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在重点行业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主导产品优势突出,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三是积极建设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实践表明,产业积聚能够强化产业分工,降低创新成本,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制造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集中力量发展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要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用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推动相关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着力加强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推进产业积聚发展,土地节约使用、资源集约利用和污染集中治理,着力培育一批在自主创新、品牌质量、节能减排、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世界制造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四是要着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融合,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要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器材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新材料和智能绿色制造体系。同时,还要积极发展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地热利用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莫玮后指出,发展制造产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意义深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只要在企业、行业协会、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制造产业,包括整个工业领域,一定能够实现跨越性的发展,建设工业强国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所发生的深刻变革,迫切要求中国制造业要加快结构调整并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发展制造业以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就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选择。

全部评论

上一篇:中国“物联网产业基金”签约设立

下一篇:河北顺平二次仪表验收移交工作完成

相关新闻
热门视频
相关产品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