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弗里理论科学研究所黄飚团队合作证实猫疤痕态时间晶体在量子态保护中的实际应用
- 2024/10/18 17:18:34 14775
- 来源:卡弗里理论科学研究所
【仪表网 研发快讯】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国科大卡弗里理论科学研究所的黄飚研究组和浙江大学王浩华、郭秋江研究组展示了用离散时间晶体保护 Greenberger-Horne-Zeilinger (GHZ) 态的方法。这一“猫疤痕态”时间晶体按需设计了薛定谔猫型量子多体疤痕本征态来保护脆弱的GHZ态。这使得全局纠缠的GHZ 态寿命是未受保护的情况下的三倍,并且长于用通常的自旋回波(spin-echo)保护的GHZ态。该实验遵循了早期的理论蓝图 [Biao Huang, Physical Review B 108, 104309 (2023)] ,于2024年 10 月 12 日发表在 [Z. Bao,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15, 8233 (2024)] 上。
GHZ 态是著名的“薛定谔的猫”在量子比特平台上的对应实现。它由两个宏观上不同的量子比特激发态组成,并且每对量子比特之间都存在最大纠缠。这些态在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处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它们极其脆弱,因为它们的相干性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在任一组分受到扰动下都会被破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诸多量子平台都做出了巨大努力来生成比特数更多的 GHZ 态。此前,世界纪录是 2023 年离子阱所实现的 32比特GHZ态。而在生成之后,进一步长时间保护大尺寸 GHZ态的实验则迄今都少有人探索。
在目前的这一实验中,超导比特平台生成了创纪录的60比特GHZ 态,几乎是之前记录的两倍。基于量子器件的改进,研究人员朝着更具挑战性的目标迈进,即在长时间驱动下保护 GHZ 状态。这将更接近于这些量子态的最终应用场景。实验中,保护 GHZ 状态的策略是将其嵌入一种奇异的非平衡量子物质,称为离散时间晶体(discrete time crystals, 简称DTC)。该时间晶体的能谱包含成对的猫疤痕本征态以容纳和保护GHZ态免受干扰。
时间晶体的概念最初由诺贝尔奖获得者Frant Wilczek于 2012 年提出。他将朗道自发对称性破坏的概念从通常的空间/内部自由度推广到时间维度。DTC 是一个相互作用系统,以周期 T 驱动,但无论扰动如何,都表现出稳健的次谐波响应,即刚性周期为 2T,因此类似于时间方向上的“自旋密度波”。
在具体模型中,每个周期 T 中的 DTC 由两个驱动步骤组成。首先,系统经历单量子比特翻转脉冲,该脉冲作为回声(echo)来消除外部退相位(dephasing)噪声。然后,在第二步中,系统经历 Ising 类型的双量子比特相互作用,以此抑制内部退局域化和演化方面的干扰。两个驱动步骤共同使得DTC具有长程纠缠的猫本征态,以保护GHZ态的宏观相干性免受外部和内部扰动。此外,为了实现此处的特定目的,研究者们将DTC升级为特殊的“猫疤痕态DTC”。这一时间晶体允许人们解析地定量计算稀有的猫态本征态(称为猫疤痕态)的品质(如局域化、能谱性质),以有效匹配和保护GHZ态。此外,这一时间晶体允许系统只包含一种类型、空间平移不变的两比特门阵列,但可以实现任意非均匀比特位形的猫疤痕态。这样的升级提高了对GHZ保护的确定性和资源使用效率,最终使GHZ状态保护方案在实验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甚至使实验得以在演化过程中无缝切换对不同GHZ态的保护。
这一实验结果可能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从技术上讲,DTC方案中使用了Ising相互作用来保护GHZ态,这可以使其免受任意的内部扰动。这对比通常无法消除两比特扰动的自旋回波(spin echo)方案有了明显的区别。从物理上讲,对GHZ态的宏观相干相位的动力学观测,尤其是看到它长时间的倍频周期震荡,构成了一个强大的传感方案,使得人们得以精确探测到单个猫态本征态,并证实它们成对出现、准能量差为π。这一现象被称为“能谱配对”,是自2016年DTC研究开始以来人们长期试图观测到的一个核心特征。
实验由黄飚副教授(KITS)理论组与王浩华教授(浙江大学物理学院)、郭秋江研究员(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实验团队合作完成。实验方面,作者包括包泽杭(共同一作,浙江大学博士生)、徐世波(共同一作,浙江大学博士生)以及浙江大学超导量子计算团队其他成员;理论方面包括刘洋任(KITS博士生)。郭秋江、黄飚和王浩华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探索奖的支持。
利用猫疤痕态时间晶体成对出现的长程纠缠本征态来给薛定谔的猫(GHZ量子态)存盘,并诱导量子态进行2T周期相位震荡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