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表网 研发快讯】7月29日,由中国金属学会组织召开的“转炉煤气全干法显热回收绿色低碳新技术与装备”科技成果评价会在包头包钢宾馆召开。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力学研究所)所长罗喜胜,技术研发团队成员魏小林、李博等参加会议。
该项科技成果由力学研究所、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中科海陆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毛新平,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黄导、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天义、中国科学院“煤炭清洁燃烧与低碳利用”先导专项首席吕清刚(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责任专家刘振宇(北京化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严俊杰、首钢京唐公司正高工杨春政、泰钢集团公司正高工陈培敦9位评价专家通过现场考察、听取汇报、审阅资料、质询评议等方式对项目进行全面审定,一致认为该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顺利通过评价。
该技术创新采用高旋气固分离器与急冷换热器等取代现有的OG/LT工艺喷水/水雾降温除尘方式,攻克了目前转炉煤气180℃~900℃的煤气显热无法回收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转炉煤气显热全回收,显著提高了转炉的“负能炼钢”水平。项目研发团队抓住了转炉煤气显热全干法回收过程的爆炸性、多尘性和间歇性关键问题,揭示了高初温、变浓度煤气爆炸压力与速度的变化规律,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研发了精准检测与防爆/遏爆技术;研发了不喷水的转炉煤气宽域高热流气固除尘新技术,研制了抗热震的高旋式气固分离器;研究了转炉灰尘高温易氧化结块机理,研制了内流自清灰式急冷换热器等装备,研发了适用于余热锅炉的宽频气脉冲清灰技术。研究成果共获授权专利20件(其中发明专利13件),出版专著1部。
该项目于2019年正式立项,研发团队共同克服了三年疫情带来的建设和调试困难,完成建设后于2021年8月首次成功投运,当月顺利完成了工业装置的168小时运行考核,设备稳定运行22天,冶炼600余炉。后由于疫情影响停运,于2023年3月重新投运,终于完成工业化连续稳定考核运行,正式在包钢集团6号转炉实现了工业化应用,目前全干法显热系统稳定运行时间已经超过1年,累计生产超过1万炉,吨钢节约
标准煤7.582kg,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7月29日,由中国金属学会组织召开的“转炉煤气全干法显热回收绿色低碳新技术与装备”科技成果评价会在包头召开。力学所所长罗喜胜,技术研发团队成员魏小林、李博等参加会议。
该项科技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中科海陆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评价委员会专家通过现场考察、听取汇报、审阅资料、质询评议等方式,对项目进行全面审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毛新平,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黄导、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天义等9位专家组成的评委会,一致认为,该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顺利通过评价。
该技术创新采用高旋气固分离器急冷换热器取代现有的OG/LT工艺喷水/水雾降温除尘方式,实现转炉煤气显热资源的全回收。研发出的转炉煤气显热回收全流程精准防爆系统,实现了转炉煤气显热安全回收;研制出的宽域热流高旋气固分离器与内流自清灰式急冷换热器,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转炉煤气显热全干法回收,攻克了目前转炉煤气800℃~900℃的煤气显热无法回收的技术难题;研发出的转炉显热回收全工艺优化控制,实现了转炉煤气显热资源的高效回收,显著提高了转炉的“负能炼钢”水平。目前,该成果技术已在包钢集团6号转炉实现工业化应用,连续稳定运行时间超过1年,累计生产超过1万炉钢,吨钢节约标准煤7.582kg,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该技术作为国内外首创,为钢铁行业转炉一次除尘绿色低碳及节能环保发展提供了新的工艺思路,助力钢铁行业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提高提升了我国在转炉冶金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为世界转炉一次除尘提供了中国技术和中国方案。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