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表网 会议报道】12月6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智能制造系统委员会中国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专家委)2023年度会议在南京召开。本次会议以“国际
标准化引领智能制造新发展”为主题,旨在贯彻落实《“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进一步汇聚智能制造新需求,持续推动国际国内协同发展,探索国际标准化任务目标和实施路径。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副司长郭晨光,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汪宏,IEC/SyC SM智能制造系统委员会主席 Udo Bausch,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陈学东,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单忠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沈阳分院院长于海斌,德国工程院院士、德国不莱梅大学教授Otthein Herzog,德国工程院院士、青岛院士港科技顾问Ömer Sahin Ganiyusufoglu等领导和专家,以及来自智能制造不同领域的国内外代表共计12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机械工业
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仪综所)所长、中国专家委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欧阳劲松主持。
郭晨光副司长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中国专家委对我国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起到的重要支撑作用,并提出三点工作建议:一是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完善机制打好基础;二是切实利用好专家资源,向国际输送更多中国方案;三是带动好国内产业发展,吸纳更多中小微企业参与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我国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工作迈向更加系统、更加科学、更加协调的新阶段。
汪宏副司长致辞时指出,在政策支持引导和技术产业发展带动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取得显著成效,总体水平快速提升。希望中国专家委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强化国际标准整体布局;聚焦关键技术领域,成体系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深化标准互利合作,推动国内外协同发展,为各方对接科技、产业务实合作搭建有效平台。
会议期间举行了《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路线图》发布仪式。该路线图通过分析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趋势、各国政策和国内外标准化现状,提出国际标准化路线图概念,结合钢铁、汽车、高技术船舶等典型行业国际标准化路线图研究,形成智能制造标准国际化阶段目标、时间节点和推进路径,为我国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仪综所标准与检测中心副主任、中国专家委执行秘书丁露做了秘书处工作报告,详细汇报了IEC/SyC SM智能制造系统委员会相关工作进展,以及中国专家委成立后的主要成果,并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会议主旨报告环节,IEC/SyC SM主席Udo Bausch先生以“无限广阔的空间-智能制造数据空间”为题,围绕智能制造的定义,以及数据空间技术、组织和经济三方面内容进行了阐述,介绍了IEC/SyC SM 在数据空间方面后续标准化工作。
德国工程院院士、德国不莱梅大学教授Otthein Herzog先生以“可持续先进制造”为题,从碳排放现状、碳排放数据管理、智能可持续制造等方面进行讲解,并提议各行业企业应积极应用智能制造技术以实现流程优化并降低碳排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沈阳分院院长于海斌以“工业互联网时代的智能制造”为题,指出智能制造是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对制造生产资源进行智能化重组的过程,工业互联网对实现制造业务的广域互联、大数据处理等将发挥关键作用。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王会文以“AI遇上制造业,开启智能制造新时代”为题,阐述了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带给市场的巨大机遇,并详细介绍了场景应用和案例分析,以及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未来展望。
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顾建党以“数字化转型探索与实践”为题,分享了菲尼克斯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理解和实践探索。
德国工程院院士、青岛院士港科技顾问Ömer Sahin Ganiyusufoglu先生以“数字化对机器和制造业的影响”为题,围绕智能化时代下的机床架构、德国汽车生产线及生产方式的演变,描绘了智能制造带给制造业的变化,并表示希望中德未来能各自发挥优势,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成就。
会议最后,仪综所梅恪副所长代表中国专家委秘书处承担单位做了总结发言,对各位领导、各位委员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承诺中国专家委秘书处将一如既往的秉承“开放、合作、共赢”的服务原则,发挥好中国专家委国际国内资源汇聚优势,为构建全球智能制造生态体系贡献力量。
2021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复成立IEC智能制造系统委员会中国专家委员会,负责参与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的顶层设计,对国内外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进行跟踪和前瞻研究,统筹协调国内标准化资源,指导智能制造各相关技术委员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参考。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的指导下,我国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我国专家成功担任首个IEC工业自动化领域分委会副主席;主导制定了50余项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将机床数控系统、先进制造系统、宽带现场总线等一批智能制造创新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