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安徽省各地市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推动“科创 产业”融合发展

2023/6/15 11:13:09    23369
来源:仪表网
摘要:近日,安徽省科技厅报道各地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情况,芜湖、安庆、蚌埠、池州、淮南、六安、滁州等地纷纷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推动“科创 产业”融合发展。
  【仪表网 产业报道】近日,安徽省科技厅报道各地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情况,芜湖、安庆、蚌埠、池州、淮南、六安、滁州等地纷纷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推动“科创+产业”融合发展。
 
  安徽省芜湖市锚定“四大目标”实施“八大工程”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
 
  芜湖市坚决扛起省域副中心城市使命任务,把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旗帜性抓手,围绕“聚焦高质量、冲刺八千亿、建成副中心”的总要求,锚定产业规模“双翻番”、企业数量“双倍增”、人才集聚“双提升”、研发活动“双清零”四大目标,实施“八大工程”,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力争到2027年把芜湖打造成为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一是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壮势工程。全面确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投资孵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打造企业创新“211”格局,即培育20家科技领军企业,布局10个产业创新研究院、10个创新联合体。
 
  二是实施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导入和引育机制,放大“紫云英”人才品牌效应,优化人才政策,实现“评投助”一体推进。围绕十大新兴产业链制定专项人才招引计划,力争每年招引60个以上高层次人才团队来芜落地转化。
 
  三是实施“赤铸之光”科技攻关工程。改革重大科研项目形成和实施机制,每年拿出2亿元以上财政资金,实施20个左右重大科技项目。支持芜湖市企业积极参与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攻克一批“卡脖子”难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四是实施创新平台升级工程。强化以科技领军企业为代表的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快构建领军企业牵引、高校院所赋能、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创新联合体,争取更多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在芜湖布局。
 
  五是实施安徽创新中心建设工程。高起点建设安徽创新中心,努力打造成为集聚创新人才、培育科创企业、孵化未来产业的创新高地。布局建设面积超300万平方米的高水平创新园区,梦溪科创走廊、湾谷科技园等首批十大创新园力争2024年年底前建成运营。
 
  六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强化工业互联网思维,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搭建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常态化对接平台,积极打造“需求发布日”“双创汇”“科技畅聊会”等品牌活动,促进供需精准高效对接,力争转化省内外科技成果10000项以上。
 
  七是实施科技金融赋能工程。优化科技金融体系,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组建规模3亿元的芜湖市科创投资基金。构建“政府+园区+担保+银行”四方协同政策性融资担保服务机制,最大限度撬动银行信贷资源和社会资本力量,每年度科创企业新增贷款不低于40亿元。
 
  八是实施全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结合全市载体特色主导产业开展创新能力断长补短,推动全域创新能力提升,实现“一区一业”“一区一园”“一区一基金”“一区一批合作院校”“一区一服务平台”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
 
  安徽省安庆市强化园区建设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夯实平台载体。引导安庆国家高新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一批“国字号”园区载体落地,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区”综合性创新园区集群。目前已集聚国家级产业园区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2家。
 
  创新孵化模式。按照形态上产、城、园融合,业态上产、学、研一体,布局上诊、养、管相结合的理念,引进集产业股权投资、全产业链的创业增值服务及管理、专业化孵化器和产业园运营于一体的企业孵化运营机构,打造健康产业孵化新模式。
 
  促进融合发展。支持县(市)区与长三角地区共建创新“飞地”,市经开区与上海安亭镇共建汽车零部件安庆产业园,迎江区杭州飞地孵化器已入驻项目8个,怀宁(松江)科创中心成功招引上海维熠、惠德凯源等项目入驻。
 
  安徽省蚌埠市强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壮主体。大力实施企业培育“五大工程”,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2023年1—5月,全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46家,同比增长178%;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94家,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3家,总数达234家。
 
  促转化。强化与大院大所合作,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蚌埠创新馆正式开馆运行,安徽“双创汇”活动走进蚌埠现场签约项目8个。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初步达成项目合作意向23个。举办甬蚌科技合作对接会,推介两地科技成果134项,发布技术需求39项,初步达成产学研项目合作意向20余个。
 
  聚人才。持续打造“大禹英才”“3221”产业创新团队等人才工程品牌,组织评选第二届大禹英才20人、第十二批“3221”产业创新团队16支,推荐12支团队申报安徽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团队扶持计划项目。
 
  兴产业。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发展设立产业基金19支,规模达346亿元,通过基金已招引中科华联湿法鲤电池隔膜等项目16个,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希磁科技传感器生产基地一期等新兴产业项目相继投产。
 
  安徽省池州市四措并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一是壮大科技型企业力量。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2023年以来,入库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36家,入库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9家,组织101家企业开展2023年度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
 
  二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研发投入“双清零”活动,提升规上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的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的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逐步实现“双清零”。
 
  三是加大项目和政策资金支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2022年以来,争取省科技重大专项1项、省重点研发计划4项,共争取项目资金340万元;充实市级科技项目库,入库项目45项。兑现科技创新政策资金,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2023年以来,全市共兑现113家企业奖补资金2228万元。
 
  四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出台池州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从企业培育、平台建设、成果转化、金融支撑等方面,全面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制定科技成果转化“三进”方案,建立常态化科技成果捕捉和技术需求征集机制,建立可转化的科技成果项目库和企业技术需求项目库各100项。
 
  安徽省淮南市四措并举推动“科创+产业”融合发展
 
  强化创新主体培育,蓄能科创新动力。制定出台淮南市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行动方案。加强“市—县区—中介服务机构—企业”联动,深入县区、园区对接服务企业,按照“初创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发展路径,完善2023—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2023年第一批推荐高企申报企业84家。鼓励中小微企业积极参加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截至2023年5月底,全市累计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26家,同比增长67.4%。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激发科创新活力。发挥淮南比较优势,积极推进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淮南矿业集团“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积极创建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组织安徽山河药用辅料股份公司等5家单位申报省重点实验室。持续开展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印发《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高水平研发机构的实施意见》,围绕全市六大新兴产业,组织认定市技术创新中心6家,备案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9家。
 
  推动产业全链条融合,把握科创新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全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水平。2023年1—4月,全市企业吸纳技术合同184项,交易额68.6亿元,居全省第3位,同比增长1179%;输出技术合同327项,交易额47.2亿元,居全省第4位,同比增长4273%。全市科技成果登记341项,同比增长310%。以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为契机,淮南市“200MW光伏制氢合成氨”等3个项目现场签约,签约总金额达4.7亿元。
 
  立足产业化项目落地,提升科创新实力。积极搭建交流平台,组织淮南市优质新材料企业参加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投资安徽行”等系列活动。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围绕“碳基”、电池新材料、固废新材料等,初步形成化工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先进金属材料三大基础材料产业布局。全市新材料产业在省“双招双引”综合调度管理平台共有项目180个,总投资额达1387.4亿元。2023年一季度,全市在省“双招双引”综合调度管理平台中新增项目46个,总投资额达135.4亿元,分别居全省第7、第11位。
 
  安徽省六安市以“四个强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强化研发投入,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动能。持续推进研发费用填报工作,开展全市可填报研发费用规上工业企业摸底,做好研发费用归集培训和辅导工作。2021年度,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投入强度实现了双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24亿元,较上年度增长31.1%,增幅居全省第2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1.25%,居同类市第1位。
 
  二是强化需求凝练,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量。举办安徽“双创汇”走进六安活动,3家高校进行科技成果发布,4家企业进行技术需求发布,现场签约项目总金额近2000万元。为精准凝练企业技术需求,六安市精心制订《六安市企业技术难题和需求征集表(试行)》,并提供填写范例,目前已摸排技术需求75项。
 
  三是强化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实效。印发《科大讯飞“iFLYTEK A.I.开发者”大赛获奖项目落地支持方案》,积极招引大赛获奖项目团队落户六安。安徽工研院六安院先后引进创新创业培育项目29家,已孵化注册企业12家。安徽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六安分园正式成立,已有4个项目与六安高新区达成合作意向。2023年1-4月,全市吸纳技术合同技术交易额达44.98亿元;新登记科技成果357项,其中已转化科技成果99项。
 
  四是强化企业培育,壮大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机制,积极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2023年1-4月,全市共推荐195家企业申报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评价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5家。
 
  安徽省滁州市育强企业创新主体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育好企业主体“雁阵”。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研发“两清零”行动,分别实现亿元以上、5亿元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两个全覆盖”。截至2023年4月末,全市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45家、入库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775家,均居全省第3位,5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跻身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
 
  汇聚产业创新“资源”。持续强化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以国家、省、市三级研发平台为核心节点的推进机制,紧扣光伏等八大产业链推动构建以公共研发平台为龙头、以企业研发平台为主体的创新平台体系。一季度全市累计吸纳、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达89.02亿元、59.62亿元。截至2023年4月底,全市累计建成以企业为主导的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246个,总数位居全省第4位,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8家、工业设计中心37家。
 
  创优人才引育“生态”。先后出台创业资助、购房补贴、金融支持等人才“引育留用”扶持政策,探索“人才+项目+平台”模式,设立3亿元“天使投”基金、5000万元“人才贷”风险补偿资金,发布《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等推动精准引才。2023年1-4月,全市累计吸引境内外11个高层次人才团队来滁洽谈合作。近三年来累计发布技术需求榜单173项,金额达5.7亿元,截至2023年5月底,累计揭榜项目63项、金额超2亿元。

全部评论

上一篇:浙江: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启用

下一篇:科技赋能内蒙古自治区粮食作物稳产增产 仪器仪表功不可没

相关新闻
热门视频
相关产品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