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蚌埠市:鼓励引导企业进行高端仪器仪表研发,加大品牌培育力度

2022/12/8 10:26:37    23054
来源:仪表网
摘要:持续开展几何量计量、力学计量、温度计量等计量基础技术研究。积极参与硅基、生物基、传感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计量测试与应用技术研究。
  【仪表网 仪表文件】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进一步夯实计量基础,提升计量能力和水平,优化计量服务,强化计量监管,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实施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工作方案〉的通知》(皖政办秘〔2022〕38号),蚌埠市制定了《蚌埠市实施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
 
  《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我市计量工作跻身全省先进水平,计量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赶超发展、保障高品质生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全市计量基础研究进一步夯实,计量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快,计量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计量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能源计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逐步参与国家级、省级创新技术研发。
 
  到2035年,全市计量科技创新水平与计量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保持全省一流水平。计量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形成计量社会共治格局。
 
  《工作方案》提出四项重点任务,包括:
 
  (一)深化计量科技创新,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加强计量理论基础研究和参与前沿技术研究。持续开展几何量计量、力学计量、温度计量等计量基础技术研究。积极参与硅基、生物基、传感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计量测试与应用技术研究。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充分发挥信息、科研、人才优势,积极参与重点领域、重点专业、重点项目合作研究,突破产业发展计量瓶颈,提升计量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推动计量数字化转型。推广应用国家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业务管理平台(e-CQS),积极参与建设全省校准结果数字化平台,建立本市计量电子证书系统,完成对接国产化系统。在生命健康、装备制造、食品安全、环境监测、节能降碳、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强计量数据建设。加强计量数据统计、分析和有效利用,强化计量数据的溯源性、可信度和安全性,确保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
 
  构建良好计量科技创新生态。推进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构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技术合作模式,搭建技术需求平台、人才专家平台、产业联盟平台、地区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计量科研成果转化和有效应用,积极培育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和先进测量实验室。积极申报市级、省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二)强化计量应用,服务经济社会重点领域
 
  支撑新兴产业质量提升。重点围绕我市六大主导产业,在硅基、生物基、传感器等领域筹建1家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1—2家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产业计量测试联盟。增强促进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具有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服务。
 
  支撑支柱产业质量提升。面向硅基、生物基、传感器等产业计量检测需求,重点加强压力、流量、热值、电磁、光学、化学等仪表检测能力开发,拓宽仪器仪表检测服务范围,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自动化水平。结合本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特点和分布,鼓励引导企业进行高端仪器仪表研发,拓展产品种类、扩大服务市场,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持续做大、做强、做响“蚌埠制造”品牌。
 
  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进一步完善能源资源领域计量标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立健全我市能源资源计量管理、服务和技术支撑体系。利用先进测量技术,重点加强碳排放、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持续开展能源计量审查,实现重点用能单位全部配备和使用能源计量器具,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体系。
 
  服务大众健康与安全。积极筹建安徽省(皖北)医疗设备质控中心,围绕疾病防控、生物医药、诊断试剂、医疗器械、营养与保健食品、安全防护等领域开展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的应用。建立健全医疗领域相关计量标准,满足民生领域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等强制检定项目需求。
 
  服务交通计量技术发展。开展交通安全专用测量设备、机动车测速装置和机动车光污染、声污染、尾气排放在线监测设备等计量技术应用,确保测量设备量值溯源科学准确。开展新能源汽车电池、充电设施等计量测试技术应用。
 
  (三)加强计量能力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
 
  强化计量标准体系建设。开展计量标准能力提升工程,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等领域,加快建立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自主建立最高计量标准,采用先进计量器具,提升生产工艺过程控制、产品质量升级的相关计量技术支撑。加快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升级换代,对不适应计量工作需要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进行技术改造,提升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提高区域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覆盖率,提升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能级水平。
 
  统筹计量技术机构建设。市、县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要立足为社会提供基础性、公共性量值传递与溯源服务,落实好强制检定职责,强化民生计量、法制计量保障。加强计量技术机构间的协同服务、协同创新,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构建优势互补、优质高效、功能完备、开放共享的计量技术服务体系。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建设平台,培育省、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组织地区范围内计量专业技能比赛,提升计量专业人员业务能力。加大注册计量师制度宣传力度,组织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技术人员、鼓励其他企事业单位计量技术工作人员积极参加注册计量师考试,指导注册计量师注册申报。构建本市乃至皖北地区计量人才库,加强团队建设,培养一批安徽省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省级计量标准考评员。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引进计量专业高端技术人才,支持技术人员开展多层次计量交流合作。
 
  完善企业计量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计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建设、计量科技创新和测量数据应用,鼓励并帮助企业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围绕质量强企工作,推动生产企业和重点耗能企业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计量管理人员与器具设备,加强对计量检测数据的收集、分析、应用和管理。落实企业计量能力自我声明制度,推广开展企业计量标杆示范。发挥产业计量优势,落实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提升产业链计量保证能力。鼓励社会加大对企业计量发展的资源投入。
 
  推动计量工作协调发展。积极参加区域计量服务协同平台和计量数据协同应用中心建设。参与建立区域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提升我市区域发展计量服务保障和科技创新能力。参与区域间计量创新科技合作、区域性计量比对和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推进区域计量能力、结果互认。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计量云平台,加强长三角产业计量交流活动。
 
  推动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协同作用,搭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聚焦硅基、生物基、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开展“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全链条整体技术服务。推动计量与相关领域技术规范共享共用,强化计量溯源性要求,发挥精准计量的科学验证作用。
 
  (四)加强计量监督管理,提升计量监管效能
 
  推动计量制度改革。加强对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新业态、新领域计量监管问题的研究,研究完善本市计量制度规定。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快智能计量器具实时监控、失准更换和监督抽查相结合的新型监管制度建设,加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监督检查和标准物质监管。压实市场主体责任,落实《安徽省计量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试行)》。
 
  大力推进民生计量监管。广泛实施计量惠民工程,加强对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民生计量行业的监督管理,提升精准医疗、可穿戴设备、体育健身、养老等高品质生活领域的计量监管能力。加强计量器具强制检定能力建设,持续开展对集贸市场、加油站、餐饮业、商店、眼镜店和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监督,加强对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安全防护、取用水、节能减排等领域计量专项监督检查。加强乡村民生计量保障,加大粮食、化肥等涉农物资计量监管。
 
  积极推行智慧计量监管。探索建立智慧计量监管平台和数据库,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建立智能计量管理系统,建立智慧计量实验室。支持企业开展计量检测设备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改造,提升质量控制和智慧管理水平。做好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在用电能表状态评价及更换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在线计量监管平台,确保充电设施强制检定工作有效开展。
 
  加强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以经营者自我承诺为主、政府部门推动为辅、社会各界监督为补充的诚信计量体系。在商业、服务业等领域全面开展诚信计量行动,在供水、供电、供气、成品油、眼镜验配等领域树立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诚信计量典型,在集贸市场和超市卖场全面开展诚信计量行动,强化市场经营主体责任,推行经营者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建立市场主体计量信用记录,推进计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探索计量惠民示范点(县区、街区、业态)建设。
 
  严格计量执法活动。加大对计量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查处制造、销售和使用带有作弊功能计量器具,伪造计量数据、出具虚假计量证书和报告等违法行为。建立健全查处重大计量违法案件执法联动机制,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实现计量业务监管与综合执法信息共享,提升执法效率。加强计量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计量执法装备水平。对举报计量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推动计量市场健康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专项授权等形式,吸纳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法制计量工作。推动计量校准、计量测试、产业计量等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计量需求。强化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所属实验室和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在用仪器设备的计量溯源性要求,确保科研成果有效和测试结果可信。
 
  此外,《工作方案》还提出了: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计量文化建设;狠抓工作落实等四项保障措施。

全部评论

上一篇:山西省:加快发展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制造业

下一篇:陕西省:提高重点领域计量测试仪器设备自主可控率

相关新闻
热门视频
相关产品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