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物构所提出Te4敏化稀土掺杂Cs2ZrCl6实现高效近红外发光
- 2022/5/19 11:16:53 18356
- 来源: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近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陈学元团队研究员郑伟等提出一种Te4+/Ln3+共掺杂策略,利用Te4+→Ln3+(Ln = Er、Nd、Yb)的高效能量传递过程,实现Cs2ZrCl6空位有序型双钙钛矿的高效NIR发光(图1)。研究通过Te4+单掺Cs2ZrCl6获得宽带黄光发射,发光量子产率达59.3%,并利用变温高分辨光谱、拉曼光谱等手段对Te4+的激发态动力学、电-声子耦合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揭示其发光来源于Te4+的3P1 → 1S0电子跃迁。
进一步地,科研团队通过Te4+/Ln3+共掺杂Cs2ZrCl6,利用Te4+在近紫外(NUV)波段的1S0 →3P1吸收允许跃迁来提高材料的吸收效率,并通过Te4+→Ln3+的高效能量传递过程,实现了Er3+、Nd3+、Yb3+的高效多色NIR发光。在392 nm单一波长激发下,Cs2ZrCl6: Te4+/Ln3+呈现Te4+的宽带黄光发射,并观测到来自Er3+、Nd3+、Yb3+在1539 nm、1073 nm和1002 nm处的特征窄带NIR发射(图2),分别归属于Er3+的4I13/2 → 4I15/2、Nd3+的4F3/2 → 4IJ和Yb3+的2F5/2 → 2F7/2电子跃迁,其中Er3+的NIR发光量子产率达到6.1%。研究还通过变温激发、发射光谱和变温荧光寿命测试,揭示了Te4+→Er3+的声子辅助能量传递过程以及Te4+–Yb3+的荷移跃迁介导能量传递过程。
此外,研究还验证了该材料良好的结构、空气和发光稳定性,并将其与392 nm NUV-LED芯片封装研制出高性能的可见/近红外(vis/NIR)双波段发光的LED器件,证明其在无损检测、夜视照明、荧光成像领域的潜在应用(图3)。该研究提出了利用Te4+敏化稀土近红外发光的新策略,并为新型高效多功能的近红外发光金属卤化物的设计开发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并被选为热点论文。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闽都创新实验室主任基金等的支持。
陈学元团队在无铅金属卤化物的激发态动力学、光学性能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通过Cu+掺杂提升自限激子态密度和辐射复合速率,实现Cs2(Ag/Na)InCl6双钙钛矿高效发光(Adv. Sci.);通过A位阳离子替代与八面体结构基元调控,实现零维铟基卤化物纳米晶的高效全光谱可调谐发光(Adv. Opt. Mater.、Nano Today);通过Bi3+/Te4+共掺实现Cs2SnCl6空位有序型双钙钛矿的双带可调谐白光发射(Angew. Chem. Int. Ed.)。
图1.基于Te4+/Ln3+共掺杂Cs2ZrCl6实现高效近红外发光:晶体结构示意图、电致发光光谱、Te4+→Ln3+能量传递示意图、vis/NIR-LED及照明成像。
图2.a、Cs2ZrCl6: 0.5%Te4+/x%Er3+,b、Cs2ZrCl6: 0.5%Te4+/x%Nd3+,c、Cs2ZrCl6: 0.5%Te4+/x%Yb3+的发射光谱(λex = 392 nm);d-e:Te4+的黄色发光以及Er3+、Nd3+、Yb3+的近红外发光强度随Er3+、Nd3+、Yb3+的浓度变化关系;392 nm激发下,g、Cs2ZrCl6: 0.5%Te4+/x%Er3+ (λem = 1539 nm),h、Cs2ZrCl6: 0.5%Te4+/x%Nd3+ (λem = 1073 nm),i、Cs2ZrCl6: 0.5%Te4+/x%Yb3+ (λem = 1002 nm)的荧光衰减曲线。 图3.a、保存3个月前后Cs2ZrCl6: 0.5%Te4+/0.8%Er3+微晶的XRD谱图对比;b、保存3个月前后Cs2ZrCl6:Te4+/Ln3+微晶Te4+的黄色发光以及Er3+、Nd3+、Yb3+的近红外发光强度对比;c、Cs2ZrCl6: Te4+/Ln3+与392 nm NUV-LED芯片封装的vis/NIR-LED的电致发光光谱及对应的发光照片(驱动电流为40 mA);d、不同条件拍摄的多肉植物照片:1、日光下,2、暗室,3-6、vis/NIR-LED照射下,1-3和4-6分别由可见和近红外相机拍摄。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