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世界计量日科普知识:藏品故事丨“量”小非君子?格局打开!

2022/5/19 9:37:48    20499
来源:逸夫计量博物馆
摘要:左传·昭公三年》中有一句话:“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简单来说,就是以多换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仪表网 仪表科普】《左传·昭公三年》中有一句话:“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简单来说,就是以多换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先来看一则小故事吧。
 
  历史故事 田氏以“家量”取代姜氏齐国
 
  据《左传》《史记》《韩非子》等文献记载,早在春秋初期,陈国发生了内乱后,公子(陈)完逃往齐国,被齐桓公重用,任命他为工正(官名),从此陈氏在齐国立住脚根,逐渐成为新兴势力的代表。齐景公时期,奴隶主贵族对百姓残酷压榨,无情杀戮。田氏趁民不聊生之机,向民众施以小惠,遇灾荒之年,便用私设的“家量(大量)”向民众发放借贷,等收获时再用“公量(小量)”收回。广受百姓拥护,最终取代姜姓齐国,并得到周天子承认列为诸侯。一百多年间,田氏家族始终利用以家量贷,公量收之的办法。取得政权后,又以“家量”为齐国统一的量制,彻底废除了“公量”。这也反应了度量衡的政治作用。
 
以家代公,以多换少,的确有亏
 
  但却无愧于良心和公平正义
 
  那么“家量”和“公量”到底是什么呢
 
  家量
 
  家量主要指大夫私家的斗斛。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独立的度量衡量词体系,甚至部分大夫也创建了所谓家量,名称各异,如齐国有“豆、区、釜、钟”四量,楚国用“担”,魏国用“益”,燕国用“觳”等。
 
公量
 
  古代国定的量制。国际市场买卖生丝、羊毛等商品所采用的一种重量标准。此类商品在空气干湿不同的地方,随含水量不同而生变化,因此国际通行方法是先将此类商品的样品,烘净水分,得出干量,再加一定比例的标准水分(公定回潮率),得其准确的重量作为重量标准,即为公量。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度量衡的差异和混乱
 
  导致了中国古代度量衡检校制度的形成
 
  度量衡检校制度
 
  西周春秋时期设有专职管理度量衡事务的官吏,检校制度由此正式创立。战国时期,各国在春秋分时节派专门官吏对度量衡器具进行统一检校,并将结果刻于器物表面,检校制度最终形成,度量衡制度日益完备。
 
  上图为私官铜鼎及铭文(秦)通高19.6厘米,口径14.9厘米,容量2840毫升。铭文:“卅六年,工师工疑,一斗半正,十三斤八两十四朱。”盖面刻“私官”两字。渭城区塔尔坡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咸阳博物馆。
 
  这段时间也诞生了著名的标准器
 
  如栗氏量和齐国三量
 
  栗氏量
 
  战国时期制造的栗氏量是当时度量衡器的典范,是齐国的标准器。充分地反映了当时度量衡制度和思想理论的发展,以及冶金、数学、物理方面的显著成就。此器现已不存,但《考工记》记录了该器的制作过程、形制和铭文。《考工记·攻金》篇载:“栗氏为量,改煎金锡则不耗,不耗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准之,准之然后量之,量之以为融。”《考工记》是齐国官定手工业用书,因此栗氏量可能就是齐国的标准量器。
 
  栗氏量集音律、长度、容量和重量于一器,充分地反映了先民的度量衡理论水平,也透露出了当时一些常用的度量衡单位,长度单位尺、寸,容量单位升、豆、融(釜),重量单位钧,均应是当时齐国的常用的度量衡单位。
 
  齐国三量
 
  咸丰七年(1857),胶县灵山卫一带出土三件带有铭文的青铜器。经鉴定,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齐国三量”,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齐国量器,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齐国量器。
 
  子禾子铜釜
 
  这是田禾未立为齐侯时铸造的器物,其年代当在公元前404~前385年之间。此釜是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量器之一,反映齐国已经具备了严格的量制管理制度。腹外壁铸铭文108字,铭文中的“子禾子”是田和为大夫时之称,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左关铜鉌
 
  材质为青铜,左关铜和呈半球状,直口,收腹,平底,在其口沿处有一半球状的流,制作精良。铜鉌外壁刻有铭文:“左关之鉌”。齐左关和是现存有铭文、能说明年代和量值的最早的量器,是研究战国时期容量、进位和度量衡管理制度的珍贵的实物资料,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陈纯铜釜
 
  此件作器之人陈纯。陈纯釜并将督造者和作器者的名字铸于器物上,说明当时的政府非常重视度量衡器的管理和制造,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情况,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看完这些,你是否对“量”的理解更深了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度量衡的天平
 
  很多时候不能只关注“量”的得失
 
  有时候以多换少其实并不会吃亏
 
  最重要的是做到问心无愧
 
  原标题:5.20世界计量日之科普知识:藏品故事丨“量”小非君子?格局打开!

全部评论

上一篇:第23个“世界计量日”活动宣传海报发布——数字时代的计量

下一篇:5.20世界计量日之科普知识:读《吕氏春秋》 看古人计量

相关新闻
热门视频
相关产品
写评论...